冷冻库温度降不下来什么原因

作者:小编 日期:2025-07-28 点击数: 



冷冻库温度降不下来什么原因(图1)


冷冻库温度降不下来是制冷系统或运行管理中常见的问题,可能涉及多个环节的故障或不合理操作。以下从核心系统、辅助条件、环境因素等维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:


一、制冷系统核心部件故障


制冷系统是冷冻库降温的核心,其关键部件(压缩机、冷凝器、蒸发器、节流装置)的异常是最常见原因。


1. 压缩机故障


压缩机是制冷循环的 “动力源”,负责压缩制冷剂以维持循环,其故障直接导致制冷能力下降:


吸气 / 排气效率不足:压缩机内部活塞、阀片磨损或断裂,导致吸气量不足、排气压力降低,制冷量大幅下降;


压缩机未正常启动:电机绕组烧毁、启动电容 / 继电器故障,或过载保护器误动作(如电压不稳、散热不良导致过热保护),导致压缩机无法运行;


缺油或油质恶化:润滑油不足会导致压缩机内部摩擦加剧、过热,油质变质(如混入制冷剂或杂质)会影响润滑和换热效率,间接降低制冷能力。


2. 冷凝器散热不良


冷凝器的作用是将制冷剂的热量散发到外界,若散热不足,会导致冷凝压力升高、制冷量骤降:


冷凝器表面积灰 / 结垢:长期运行后,冷凝器(风冷式的翅片、水冷式的管道)会附着灰尘、油污或水垢,热交换效率下降,散热能力不足;


冷却介质异常:


风冷冷凝器:风扇故障(电机烧毁、扇叶断裂)、风扇转速不足(电容老化),导致空气循环量不够;


水冷冷凝器:冷却水流量不足(水泵故障、管道堵塞)、水温过高(冷却塔效率低),无法有效带走热量;


冷凝器选型过小:若冷冻库后期扩容或负荷增加,原冷凝器散热能力不匹配,也会导致散热不足。


3. 蒸发器换热受阻


蒸发器是制冷剂吸收库内热量的关键部件,若换热效率下降,库内热量无法有效被吸收,温度难以降低:


蒸发器结霜过厚:


正常运行中蒸发器会结霜,但需通过除霜系统定期清除;若除霜系统故障(如加热管烧毁、除霜定时器失灵、温度传感器误判),会导致霜层过厚(超过 10mm),覆盖蒸发器表面,阻碍制冷剂与库内空气的热交换;


库内湿度异常(如货物含水分过多、频繁开门导致潮气进入),也会加速结霜;


蒸发器风机故障:蒸发器配套的轴流风机(负责将冷量吹向库内)损坏或转速不足,导致冷风循环量不足,库内冷量分布不均,整体温度难下降。


4. 节流装置异常


节流装置(如膨胀阀、毛细管)的作用是控制制冷剂流量,使其在蒸发器中高效蒸发吸热,若异常会导致制冷剂流量不足或分布不均:

膨胀阀堵塞或调节不当:


脏堵:系统内的杂质(如焊渣、氧化皮)堵塞膨胀阀阀芯,制冷剂流量骤减;


冰堵:系统内残留水分,在节流处因温度骤降结冰,堵塞通道;


调节错误:膨胀阀开启度过小(制冷剂流量不足)或过大(未充分蒸发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,导致 “液击” 并降低换热效率);


毛细管堵塞:毛细管(小型冷冻库常用)因杂质或冰堵导致制冷剂流量不足,蒸发器无法充分换热。


二、制冷剂相关问题


制冷剂是冷量传递的介质,其数量、状态异常会直接影响制冷效果。


1. 制冷剂泄漏


制冷剂泄漏是最常见的 “隐性故障”:


管道焊接缺陷、阀门接口松动、蒸发器 / 冷凝器管道腐蚀穿孔等,会导致制冷剂缓慢或快速泄漏;


制冷剂不足时,蒸发器内制冷剂蒸发量减少,吸热能力下降,表现为 “压缩机运行但降温缓慢”,同时可能伴随压缩机排气温度升高、冷凝压力降低。


2. 制冷剂充注量异常


充注过多: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无法完全冷凝,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(导致 “液击”),同时冷凝压力升高,制冷效率反而下降;


充注过少:与泄漏类似,蒸发器吸热不足,降温能力不足。


3. 制冷剂纯度不足


系统内混入空气、水分或劣质制冷剂(如混用不同型号):


空气会导致冷凝压力升高,散热效率下降;


水分在节流处结冰(冰堵),阻碍制冷剂循环;


劣质制冷剂的沸点、压力特性与设计不符,直接降低制冷量。


三、冷冻库保温与密封性问题


即使制冷系统正常,若冷冻库的 “冷量保存能力” 不足,也会导致温度降不下来(冷量流失速度超过制冷量)。


1. 保温层损坏


库体保温层(如聚氨酯发泡层)因长期使用出现开裂、鼓包或进水(如地面渗水),保温性能下降,冷量通过库体向外界流失;


拼接处密封不良(如库板之间的缝隙未填实),形成 “冷桥”,加速冷量流失。


2. 库门及密封件异常


库门密封条老化、变形或断裂,导致外界热空气从缝隙进入(尤其是频繁开门的冷库);


库门未关紧(如门销故障、门体变形),或门帘、防撞条损坏,增加热负荷;


电动库门电机故障,导致门无法完全关闭,持续漏冷。


3. 其他漏冷点


穿库管道(如蒸发器电源线、排水管)与库体的间隙未密封,形成漏冷通道;


观察窗玻璃破损或密封不良,导致冷量外泄。


四、电气控制系统故障


电气控制负责协调制冷系统的运行(如压缩机启停、除霜触发),其异常会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。


1. 温控器或传感器故障


温度传感器(如铂电阻、热电偶)位置偏差(如靠近蒸发器出风口,未测到库内实际温度)或损坏,导致温控器误判 “已达到设定温度”,提前停止压缩机运行;


温控器设定错误(如误设为 “高温模式”)或内部程序故障,无法正常发出制冷指令。


2. 电路及控制元件故障


交流接触器、继电器触点烧蚀或粘连,导致压缩机、风机等设备无法启动或频繁启停;


过载保护装置(如热继电器)误动作(如设定值过低、触点氧化),压缩机运行一段时间后被强制停机;


供电电压不稳(过高或过低):电压过低会导致压缩机输出功率下降(制冷量与电压平方成正比);电压过高可能烧毁电机,导致设备停机。


五、环境与使用因素


冷冻库的降温能力与外界环境、使用负荷密切相关,超出设计范围时会出现 “降温困难”。


1. 外界环境温度过高


冷冻库设计有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(如常温型冷库适应 - 5~40℃),若外界温度超过设计上限(如夏季高温时室外 45℃),冷凝器散热效率急剧下降,制冷系统被迫在 “高负荷” 下运行,降温能力不足。


2. 库内负荷过大


一次性放入过多高于设定温度的货物(如将 30℃的货物直接放入 - 18℃冷库),货物释放的热量远超制冷系统的设计制冷量,导致温度长期降不下来;


货物堆放不合理:紧贴蒸发器出风口、堵塞风道,导致冷气无法循环至库内各个区域,形成 “局部高温”,整体温度难下降。


3. 频繁操作或违规使用


频繁开关库门(如每小时开门 10 次以上),大量热空气进入库内,热负荷骤增;


库内使用发热设备(如照明灯未关闭、临时用电设备),额外产生热量;


冷冻库被当作 “冷藏库” 使用(如设定温度远高于设计下限),或长期在高湿度环境下运行(如存放含水货物未密封),导致蒸发器结霜速度过快,超出除霜系统负荷。


六、其他次要因素


系统内杂质过多:管道焊接时的焊渣、氧化皮未清理,或长期运行产生的铁锈,堵塞过滤器、节流装置,影响制冷剂循环;


除霜系统故障:除霜周期过长、加热管损坏或除霜排水阀漏水(热水进入库内),导致蒸发器结霜过厚或额外引入热量;


压缩机 “液击” 后遗症:若之前因制冷剂充注过多或节流不当导致液击,可能造成压缩机内部部件隐性损坏,后期逐渐表现为制冷能力下降。


总结排查思路


若遇到冷冻库温度降不下来,可按以下步骤初步排查:


观察压缩机是否运行:不运行→检查电气控制(电源、接触器、温控器);运行但降温慢→排查制冷系统或漏冷;


检查蒸发器:是否结霜过厚→除霜系统故障;是否有冷风输出→风机故障;


检查冷凝器:散热是否正常(风冷摸风扇、水冷看水流)→清理或维修;


检测制冷剂:观察压力表(压力是否正常)→判断泄漏或充注异常;


检查库体密封:关闭库门后检测门缝是否漏冷→更换密封条或维修库门。


通过逐步排除,可定位核心故障点,再针对性维修(如补漏加氟、清理冷凝器、更换部件等)。



相关文章

X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添翼冷链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
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